人形机器人,这个曾被束之高阁的科幻概念,如今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闯入现实。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H3展馆内,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展示,它们不再是笨拙的工业机械臂,而是能骑行、深蹲甚至“偷看”和“挠痒”的具身智能体。这并非魔术,而是少数充满野心与远见的造梦者将人类想象力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突破极限,更在商业化路径上披荆斩棘51策略,彻底颠覆我们对生产力与生活方式的认知。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这位昔日“华为天才少年”,正凝视着自家“灵犀X2”的每一个精妙动作。那股混杂着金属摩擦与电流嗡鸣的独特声响,在他耳中或许是未来世界的交响乐。27岁时,他放弃了华为200万年薪的工作,毅然投身通用人形机器人这片未知领域。对他而言,这是对内心深处“野生钢铁侠”梦想的忠诚。他深知真正的突破不在舒适区,而在那些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地方。
51策略
彭志辉的创业之路充满了挑战。团队挤在简陋的出租屋,资金和人才的压力如影随形。然而,他凭借在B站积累的百万粉丝影响力,吸引了无数顶尖工程师,并获得了高瓴创投、红杉中国、比亚迪等资本的支持。他坚持“实用主义优先”的技术路线,将重心放在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的实际应用上。通过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和优化生产流程,他成功将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大幅压缩,为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落地铺平了道路。2024年,智元机器人实现了千台级量产,并在全球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产品远销海外。他的远见在于,他看到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未来智能生活的新范式——让机器人从“艺术品”变为“工业品”,最终成为“生活必需品”。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则致力于“技术普惠”。在WAIC现场,他自豪地介绍着“天工Ultra”如何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强调其背后软硬件高度耦合与具身大小脑协同的关键技术。他回忆起2002年,当他看到日本本田P2机器人为中国总理介绍产线时的震撼,那份焦虑成为了他毕生的执念。从联合创立优必选,到如今投身创新中心,他始终致力于开源开放,打造“数据飞轮”,旨在让最好的技术普惠所有人。他坚信,机器人技术将遵循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先从G端和B端市场切入,最终走向C端。
另一位不可或缺的“造梦者”是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傅强。在WAIC展台,他展示了一款基于端到端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零售抓取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通过“眼睛”先“看”,然后实时规划路线,精准抓取货架上随机摆放的物品,甚至包括柔软的卤蛋。这项技术目前处于全球领先状态。银河通用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崛起,凭借其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获得了宁德时代、博世等巨头的巨额融资。傅强不仅关注单一技术的领先,更注重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他与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具身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自动化,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际合作战略上的重要一步。
人形机器人“天团”的亮相,是彭志辉、熊友军、傅强等一代又一代科技追梦人野心与远见的结晶。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技术瓶颈、市场质疑和资金压力,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一步步变为现实。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中奋力前行的生动写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形机器人将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驱动力。这些“造梦者”们将继续引领这场深刻的变革,书写属于智能时代的新篇章。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51策略,见证着机器与人类共舞的全新文明形态的诞生。
通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