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一场非常具有代表性且精彩纷呈的会战。在这场战斗中,尽管日军采用了单调的战术策略,如“分进合击”“中路突破、两翼迂回”,但中国部队在战术运用上展现了更多的创新与灵活性,尤其是伏击战的使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两个著名的伏击战例尤为突出:廖运周指挥下,在小坳的伏击战中隆源配资,通过5000发迫击炮弹歼敌400人,且自身无一伤亡;而黄维则在新塘布设1000米长的雷区,成功给日军第9师团丸山旅团造成了重创。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述黄维的这场战例。1938年8月21日,受日本陆军大将畑俊六主持下,日军陆军和海军签署了一份“联合作战协定”,这份协议在当时颇为新奇,甚至可称得上是一项创举。这并非普通的“作战计划”,而是有合同性质的协议,实为对未来合作的承诺和保障。接着,日军各大军种的航空部队也签署了配合的备忘录,这种“备忘”本意是为了防止任何一方反悔,显得相当谨慎。
展开剩余68%在此背景下隆源配资,畑俊六开始重新调整兵力部署,第3师团被分派至江北战场的第2军,而第9师团则划归江南战场的11军指挥。这一看似平衡的安排,却为日后的战斗埋下了隐患。江南战场上的波田支队和106师团的战斗力并不强,这导致了日军战斗形势的严重困难。而第9师团的加入,终于为江南战场的局势带来了一线生机。
在这一过程中,波田支队虽然战斗经验丰富,但在战场上依赖“特种烟”的战术,常常借此制造烟幕来掩护进攻。对于波田支队的所谓“赫赫战功”,我们不得不提及他们的“特种烟”,这种烟雾弹的使用,使得日军在缺乏对手防范的情况下,能够轻松击溃对方阵地。但这种“特技”并未在中国部队面前奏效,反而成为了敌方的致命弱点。
而106师团,在与中国军队对抗时,明显感受到了不同战场条件下的压力。虽然初期他们凭借飞机和舰炮的优势击溃了部分敌人,但随着战场推进至丘陵地带,失去立体火力支援的106师团逐渐陷入困境。松浦淳六郎带领的106师团,在金官桥一线遭遇了中国第70军和第8军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在庐山西麓的战斗中,日军遭到了沉重打击。
接着,冈村宁次为了恢复日军的进攻势头,指挥第9师团再次发起攻势,试图从侧翼突破中国防线。然而,在新塘地区,黄维的伏击战给了日军狠狠的一击。黄维深知日军的辎重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容易遭遇阻碍,于是他在这条山路上布设了一条1000米长的雷区。当日军的辎重部队在掩护下通过时,黄维命令工兵营引爆雷区,瞬间炸翻了战场。日军的装甲车、骑兵和辎重部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战场上尸横遍野。
这场伏击战的成功,给日军的进攻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丸山支队被迫退回瑞昌。更重要的是,这一战的胜利不仅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喘息的机会,还打破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进攻节奏。中国军队通过这一战术,成功克制了日军的炮火优势,在山地战斗中找到了应对敌人的有效方法。
武汉会战的江南战场,虽然面临着日军强大的陆海空火力优势,但中国军队凭借巧妙的战术运用,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逐步扭转了战局。通过黄维的这次伏击,日军的进攻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敢打敢拼的精神,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队在复杂战场条件下的应变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